標題: ◤從採收到結晶鹹鹹汗水成就甜蜜滋味◢

【記者 楊基山/宜蘭報導】


製糖,大部份的人都以為是指蔗糖,主因是蔗糖佔世界糖類的大宗。其實糖業歷史上,最早開始使用的甜味料是蜂蜜和以澱粉穀物製得的如現今的麥芽糖,以及甜味較濃的蔬果。「禮記.內則」亦有「子事父母,棗粟飴蜜以甘之」的記述,可見在周代,人民已普偏掌握了製糖的技術。

 如果說稻米「粒粒皆辛苦」,糖比米更「粒粒皆辛苦」,如何把甘蔗變成糖?花蓮糖廠經理高太輔、副經理林祥禎有詳細的解說。
 日據時代初期,台灣製糖業都還是用舊式的糖廠(通常是椎行茅屋,內有牛拉石車壓榨蔗汁)。但日本政府為提高糖的產量,開始鼓勵新式的製糖技術,而台灣第一座以機器作業的新式糖廠是在一九○一年設於本橋仔頭(即橋頭鄉)。
 
機器作業後每天可以榨蔗三百噸

 後來,橋仔頭第二糖廠、後壁林糖廠和旗尾糖廠也相繼在高雄縣設立;這種新式糖廠每天可以榨蔗三百噸,而舊式糖廠卻只能榨蔗一百公斤而已,使得日本因為台灣的糖業獲得極大的利益。

 日治時改良糖部採用小型石油或蒸汽發動機,並用歐式「鐵磨」搾汁,比傳統的進步許多,而且壓搾量也提高,隨著工業的發達,才進步機械化。

 林祥禎說,甘蔗採收後發展為小面積的蔗園為人工收割,聚成一堆,由抓蔗機夾入「鐵牛拼裝車」,然後運到糖廠。大面積的蔗園則用機器收割,直接由車輛運到糖廠「秤量所」後,先過磅,再從卡車中取五至七公斤的甘蔗作樣本,作為甘蔗量、夾雜物依據,再送到「儲蔗場」將甘蔗卸下。

 甘蔗卸下由抓蔗機和推蔗機送入餵蔗口,經由輸送帶送入工廠,再經由輸送帶傳送,準備進入「二重切蔗機」,「切割機」以一排排的蔗刀,迅速迴轉,把輸送帶上的甘蔗,切成約一尺的長度,以便壓碎。「細裂機」是橫置在圓形鐵洞內,裝有鐵軸,插滿鋒利的削刀,鐵軸瞬間迴轉,把甘蔗切得細裂,只保存纖維與蔗汁。由「壓榨機」將甘蔗壓出蔗汁。
 
六重壓搾 最後一滴蔗汁都搾盡

 壓搾時「壓搾機」分為六重,每套有三枝壓搾轆軸,甘蔗開始壓榨時,即加熱水濕潤,使甘蔗膨脹,以便搾汁,後經一重、二重、三重……壓榨機,不斷的壓搾,直到第六重壓搾機把甘蔗最後一滴蔗汁都搾盡。

 壓榨過所剩的蔗渣,送至鍋爐繼續燃燒,水蒸氣帶動發電機產生電力及供應機器運轉的動力,形成「汽電共生」。壓榨出的蔗汁則加入石灰乳,使雜質凝結沉澱後進行蒸發,蒸發罐有五重,功能是把多餘的水分蒸發,蔗汁因蒸發而漸漸濃縮,從第一罐跑至第五罐,過了四十多分鐘,蔗汁中之大部分水分因蒸發而被迫濃縮到前體積之四分之一,其四分之三之水份,則被蒸發了,此時,稱為糖漿。

 糖漿進入結晶罐(密閉直立的煎糖罐),受罐下加熱室之熱氣,在真空減壓下,迅速被濃縮,到達飽和狀態時,從蔗汁內析出結晶粒,加糖漿或糖蜜,把結晶粒漸漸育成長大,並以試料管抽出少許樣本,放在小玻璃片上,用放大鏡觀察結晶狀態、黏度、色相、均勻度等,此時稱為糖膏。

 糖膏是結晶糖與糖蜜的混合物,必須經過分蜜機,將糖粒與糖蜜分開,分蜜機是由一個鐵罐和鐵棒組成,糖膏進入分蜜機,鐵棒快速旋轉,利用離心力將所有附帶身上之糖蜜拋出,結晶體則留在罐內,先以清水洗滌,後以蒸氣吹洗及繼續被迴轉,直到完全分離,就是成品砂糖,再卸於砂糖輸送機。

 剩下的糖蜜,再送到結晶室煎熬,直到最終糖膏為止,而從分蜜機中最後剩下的糖蜜,則另作製造酒精原料等,砂糖送到乾燥室,進入乾燥機,再進入跳動式砂糖篩選機,過大或過小均被篩出,自動包裝裝入大麻袋,封口,就可另外加工,製成各種糖品,到市面上販售,其中晶冰糖是花蓮糖廠的特產。


http://www.ksnews.com.tw/newsdetail_ex.php?n_id=0000594652&level2_id=102

 

  圖: 早期人工製糖,是人工煮糖的情形。(花蓮糖廠提供)

發布日期:2014-05-27 09:42:22
回上頁